2024年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14万亿元
“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步伐持续加快。
2025年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据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张丹介绍:至2024年年末,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有贷户数同比增长12%。
北京中关村银行副行长何存在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通过“认股权贷款”构建股债联动的创新机制,该行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早期科创企业倾斜,持续完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培育未来新经济领域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多部门联动加大政策、资源倾斜
自2024年以来,《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专营组织机构创新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意见》(银京发〔2024〕43号)、《关于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意见》(银京发〔2024〕74号文印发)相继印发,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大对领军机构的政策倾斜、资源倾斜。
据介绍,2024年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牵头建立北京地区统一的科技型企业贷款监测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上市公司股票增持和回购再贷款政策落地。
据人民银行中关村分行副行长陈涛介绍,自2024年以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创新开展科技金融领军机构培育工作,中关村分行作为具体实施部门积极配合。共有18家银行36家分支机构申报,培育了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金融市场环境。
从获评的14家机构平均数据情况来看,2023年年末科技贷款余额22.27亿元,增速57.25%,科技贷款新发放额占比30.14%,远高于北京市科技贷款平均增速和专营化程度。
此外,做好北京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对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资本项目管理处处长段爽丽表示:经过三次“扩容提额”,目前,北京全市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适用该试点政策,试点额度统一为1000万美元,进一步拓宽了处于发展初期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截至2024年12月末,已有77家试点企业参与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签约金额合计约48亿美元,试点企业借款综合成本较境内融资大幅下降。
此外,外汇局北京市分局于2024年12月31日印发实施《北京市“科汇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鼓励外资设立非企业科研机构,有效解决北京市科研机构开办资金入境难题。
首批科技金融领军机构探索加速
据介绍,科技金融领军机构培育工作此前已最终确定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海淀支行、中国银行北京科创中心支行、北京银行中关村海淀园支行、北京中关村银行等14家机构为科技金融领军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鲍晓晨表示:截至2024年年末,工行北京市分行科技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超50%,科技企业贷款规模超14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千亿元,“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近2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累计申报超11亿元,重大科技项目营销触达全覆盖,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空前。截至2024年年末,工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科技企业贷款客户超200户,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合计近30亿元。
北京中关村银行定位于“创新创业者的银行”,据何存披露:该行成立7年来已累计服务2000多家科创企业,提供了超过300亿元贷款,其中“硬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0%。在这些企业中,30%为首次获得贷款的客户,70%的企业尚未盈利,初创型企业占比超过70%,其中90%以上在获得该行支持后成功获得后续轮次融资,超过47%的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据何存介绍,中关村银行的金融服务覆盖了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其中,在企业成长期探索推出了以股债联动为核心的“认股权贷款”以及依据企业创新属性的“创新积分贷”。
何存向记者表示:股债联动是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基于“客户共享”理念,通过“先投后贷”“先贷后投”或“边投边贷”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股权投资支持。
在何存看来,相比同业,中关村银行在这一领域走得更深更远:一是以“投联贷”搭建股债结合的服务框架,通过“贷款+外部直投”联动创新。对于已经获得股权投资的企业,银行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以及配套的金融产品服务,最终实现股权与债权的有机结合。
二是“认股权贷款”构建股债联动的创新机制。基于“债权融资+认股选择权”的发展模式,为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提供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授信服务,同时企业授予银行认股选择权,共享收益。该产品无须固定资产抵押或盈利指标要求,可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早期科创企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