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连获两轮融资,解锁未势能源深受资本偏爱的流量密码

日前,作为长城控股集团新能源战略布局之一,未势能源宣布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更值得关注的是,本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家队”中建材新材料基金, A轮领投方国投招商持续增资,氢能行业新秀立本能源跟投,募得资金将用于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迭代升级,搭建全球化研发体系、吸引高端研发人才,加速规模化的产能扩充等。



据悉,这是未势能源继去年12月A轮融资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的第二笔融资,两次融资总额近15亿元,排在行业前列,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资本偏爱的典范。

这家企业到底是何来头,有何底气?

多方力量助推 势头强劲

事实上,相较于A、B两轮融资,未势能源的硬核背景也是让人羡慕不已。未势能源是

长城控股集团新能源领域重要战略布局之一,是长城扩容品牌矩阵、领跑新能源赛道的关键力量,传承了长城精心打造民族品牌的理念与使命。同时,又吸纳了上燃动力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20多年的技术积淀。而上燃动力诞生于“863计划”,是中国首个燃料电池示范运营品牌,曾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世界盛会,同时开启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行。

脱胎于长城控股集团,吸纳、融合、传承了氢燃料电池行业开创者上燃动力的技术基因,这可谓是未势能源的硬核背景和吸引资本关注的动因之一。

其二,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氢能源因其“零排放”的能源特点,在市场上被资本高度关注,且氢燃料电池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正在提速。反观国内,在氢能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氢能的战略定位首次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据相关媒体统计,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5万亿元。

其三,各地方政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鼓励氢能产业园落建、产能扩建、应用场景落地等。力图抢占氢能发展风口期,以便拉动地方经济上涨。

据毕马威预测,随着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央企、国企等龙头企业在氢能领域布局的加持,预计未来资本市场对氢能领域的投资将持续升温。

硬核背景作为支撑,再加上双碳环境驱使、政策支持,行业前景可期,未势能源坚定赛道、实力起跑,这是解锁其被资本偏爱的第一道密钥。

硬核产品,才具有征服力

目前,未势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覆盖四国五地的全球研发布局,吸纳了800余人的国际顶尖级研发团队,已申请专利500余项,累计研发投入超20亿元,未来将投入超30亿元人民币,构建了“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可以实现氢燃料电池的自主研发与技术迭代。

未势能源主要产品涵盖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35MPa/70MPa 车载氢系统、瓶阀及减压阀等,其自主研发的岩竹-70MPa减压阀更是迈向“千元时代”,实现行业降本40%。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减压阀价格大概是20000元左右,这项技术在氢能领域可谓是“卡脖子”的,市场上很多企业在做,但未势能源先人一步抢先研发出来了,率先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工作,这意味着此项技术我国不再依赖进口,填补了市场空白,必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协同发展。

未势能源专注研发、潜心攻坚卡脖子技术,打造硬核产品助力行业降本增效,带领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实现成本和技术双向突围,这种既能低头拉车,又不忘抬头看路的精神,或许是解锁被资本偏爱的第二道密钥。

扩圈强链 前瞻性布局氢能产业链生态

距离氢能大范围普及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加氢站建设问题,目前我国的加氢站建设处于“千车易得,一站难寻“的状态。加氢站数量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国内运营和在建的加氢站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配套设备也还处于示范阶段。

未势能源自知要想成为行业翘楚,除了技术要硬,还要夯实和完善“制-储-运-加-应用“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今年9月,未势能源代表长城控股与德龙集团、立本能源正式签署了氢能生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德龙集团、立本能源在在钢铁、焦化、氢站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三方联合力争打造全球领先的氢能产业生态。此举夯实了未势能源在”制-储-运-加-应用“中的多个环节,或将加速国内新能源转型及氢能市场的落地应用。

未势能源不断扩充企业战略合作朋友圈,夯实、强化氢能产业链生态,实现完善产业链带动市场与商业化进程,这也是未势能源能够被资本偏爱的第三道密钥。

精品场景探索,示范效应凸显

在氢能的应用场景层面,目前工业和交通运输为主要应用领域。据预测,到2060年在交通领域氢气使用量将达到31%。而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据中汽协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1-10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0.27万辆和0.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5倍,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且推测未来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未势能源在交通领域氢能布局方面,先后与东风商用车、开沃汽车等多个商用车企业签订了氢能战略合作协议,共促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多地,先期布局包括“容易线”砂石骨料运输、北京新发地农批物流、天津氢能汽车绿色物流运输,携手蚂蚁物流正式启动氢能重卡 " 中、短途运输 "等在内的多个示范项目,示范车辆规划数超千台。

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层面,分别与中船重工718所及大连海事大学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携手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探索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交通艇的开发工作。

从配套商用车、布局氢燃料电池在船舶领域测试应用、多个精品应用场景的落地及推广,可谓是多条线布局、多点开花。这是解锁其被资本偏爱的第四道密钥。

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向前布局氢能生态产业链、中间拓展并强化落地应用场景、技术根基与实力背景稳固,这样持续领跑氢能赛道的企业,试问如何不被资本偏爱?